红花会与天地会

作者:转载发布时间:2011-03-06

1955年,金庸起笔撰写他生平第一部武侠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,17年后,完成了《鹿鼎记》,宣布封笔,自此金庸再不撰述武侠。

 《书剑》讲的是乾隆年间的故事,《鹿鼎》的历史背景则设定在康熙朝。

论创作时间,《书剑》早于《鹿鼎》十几年;看历史背景,书剑江山比逐鹿问鼎晚出几十年。

红花会的16位英豪企图策反弘历,实现反清复明,这是《书剑》故事之主干;多重间谍韦小宝游走于两造之间,见证了以‘反清复明’为职志的天地会与康熙政权之间的争斗,此为《鹿鼎》传奇的框架。

 在《书剑》中,红花会是当时(乾隆年间)的第一大江湖组织;在《鹿鼎》中的第一大帮会则是天地会。

 问题是:何以在《书剑》中全未涉及天地会一字?难道在康熙年间尚且风生水起,烜赫一时的天地会,到了乾隆年间已经风流云散,花果飘零,恍如春梦一场,了无痕迹了吗?

 仰不见天地,俯唯见红花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泣下!

 史载:乾隆14年,天地会在广东惠州集商举义,由苏洪光主持,将其组织定名为‘三合会’,以天为父,以地为母,以日月为姊妹,并组织三合军,攻占了多座名城,声震东南七省……

 天地会在乾隆朝仍是声威不减,不特此也,此后它不断地开枝散叶,发展为清红帮。今日所谓的八个‘民主党派’中的致公党,原名‘致公堂’,接承的仍然是天地会的香火,致公堂的规格约略等于《鹿鼎》中韦小宝任香主的青木堂。

 那么,何以在《书剑》中,只见“红花”,不见“天地”了呢?

 实则红花会于史无据,出自小说家的虚构。但金庸笔下的红花会也绝非凭空而来,他心目中必有一原型在,不可能完全向壁虚造。

 红花会的原型为何?

 仍然是天地会!

 《书剑》中红花会的创始人曾入福建莆田少林寺学艺,后来清廷不满于南少林的资助叛乱,将其付之一炬。

这把火在清代确曾燃起,不过金庸将其延后了数十年,当然也与红花会无关,与天地会却颇有瓜葛。

 《鹿鼎记。第8回》中李历世为新入会的韦小宝介绍会中3位香主,分别是:莲花堂香主蔡德忠/洪顺堂香主方大洪/家后堂香主马超兴。韦小宝当然是假的,史无其人,这三个人却是货真价实,并且还是天地会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。

顺治18年左右,郑成功派蔡德忠/马方大洪/马超兴/胡德帝/李式开化装至福建莆田,入南少林为僧,拜方丈智通为师,这5个人,就是天地会的后身‘洪门’的‘前五祖’。《鹿鼎记》中胡/李2人未见出场,但282页蔡德忠向韦小宝介绍天地会历史:“本会的创始祖师便是国姓爷,原姓郑,大名上成下功。。。。。我和方兄弟/马兄弟/胡兄弟/李兄弟。。。。。都是国姓爷军中的校尉士卒”。我们可以断定他所说的胡兄弟就是胡德帝,李兄弟乃是李式开。

 此后,清廷派兵围攻南少林,并纵火焚烧,僧众逃脱者仅18人,而前述5人亦在其中。

 这把劫火,将虚构的红花会与真实的天地会联结在了一起。

 另外,‘红花’与‘天地会’渊源极深。雍正12年7月25日,由陈近南主香,在红花亭同盟结义。此后洪门便以‘红花亭’为兄弟出身之地,以‘结盟日’为兄弟诞生之日。直到民国时期,洪门开香堂,大香堂中仍有‘红花亭’的设置,正中设关帝灵位,并供养各位祖师。

 2003年某一期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有篇文章,介绍天地会,多处提到‘红花’2字,但这期刊物居然找不到了。本人年老善忘,不敢凭记忆瞎写。哪位网友有条件看到此刊,希望能将有关内容摘录于拙文之后,以补我之阙,先致谢忱!

 金庸在69年撰写《鹿鼎记》时,对天地会的历史/规则如数家珍,自由出入于历史与虚构之间,游刃有余,挥洒自如。但55年写作的《书剑恩仇录》是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,此前他也从未写过任何形式的小说作品,虽说艺高心雄,只怕也有些惴惴不安,心中无底。念念不忘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吸引读者追着报纸连载不断地读下去,其他问题只好先行搁置一边,若有遗憾,正不妨以后(例如到了《鹿鼎》时期)再予弥补。加之当时的金庸对天地会的发展历程/典章制度未必有多么深入的了解,因而信心不足。如直接描写天地会,就必须照应乾隆年间天地会的真实历史与人物,缚手缚脚,多有不便。因此他才抛开天地会,径写红花会,但仍然从天地会的象征物中拈出‘红花’2字命名,以示渊源有自。